欢迎访问山东皓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 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
土传病虫害,一直是很多种植者头顶上悬着的剑,尤其在西瓜、甜瓜、大蒜、大姜、烟草、番茄、黄瓜、马铃薯、辣椒、香蕉等一些不耐连作的作物上,更是吃尽苦头,如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根腐病、茎腐病、根结线虫、疮痂病等,情节轻微一些,造成减产,品质下降,严重情况下,甚至颗粒无收,血本无归。
根结线虫 青枯病 西瓜枯萎病 马铃薯疮痂病 土传病虫害的本质 往往以前,谈起各种土传病虫害,直接想到的就是用什么药?怎么用药?用多少?但无奈的是,各种国产药、进口药、杀菌剂、杀虫剂等都用了个遍,结果很多依然收效甚微,只能够接受现实,收拾心情,将病株清理重新种植或干脆清园。 所以,本文讨论的重点并不是什么病用什么药,什么时候用,用量多少的问题,而更多的是想剖析土传病虫害的根本起源,让我们尝试用更直接、有效的方式来防治土传病虫害。 为什么新开发种植的土壤土传病虫害几乎很少会爆发?而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种作物的土壤却越来越糟糕?这两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好好想一想的。 这根本原因还在于土壤微生物上面,新开发土壤中的微生物是丰富多样的,既有真菌、细菌、放线菌,也有原生动物,既有能够帮助分解根系分泌物、分解有机质、分解有害物质、释放土壤肥力、分泌蛋白酶、分泌抗生素等的有益微生物存在,同时也存在着喜欢在逆境情况下(厌氧、高温、高湿、干旱等)生长,以作物为营养和食物来源的有害微生物。 优良的土壤环境孕育了大量而种类丰富的有益微生物,与此相反,有害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则相对较恶劣,既有来自于土壤环境的限制,也有来自于天敌或竞争对手——有益微生物的大力打压,生存空间极少,大多选择休眠状态。 而随着我们人为的干扰和破坏,如连作、不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及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壤酸化、盐渍化、板结、通气性下降、重金属污染、有机质下降等系列问题。极大限制了有益微生物的繁殖,相反,连作为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根系分泌物)和寄主,土壤微生物派系逐渐发生逆转,有害微生物逐渐占据上风,根区土壤微生物生态失衡,结果土传病虫害开始爆发。这就是土传病虫害的根本来源。 防治土传病虫害的新方法:以菌克菌 防治土传病虫害最有效的方式是合理轮作,但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大的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大宗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油料作物等社会需求量大,种植面积广泛,难以轮作;第二,受资源或气候限制,如盐碱地、低洼地、水田、酸性土壤、严寒区域或高温区域等,适合种植的作物较少,只能选择连作;第三,受经济价值驱使,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如瓜、果、蔬菜等驱使着种植者连年种植。 难以实现合理轮作区域,可选择回归本源,坚持以菌克菌、提高作物抵抗力的思想,采用有机肥+无机肥+微生物菌剂+合理灌溉施肥方式的方式组合出击,预防和控制土传病虫害的发生。 1、有机肥+无机肥+微生物菌剂配合基施,提高有益微生物数量。 (1)有机肥与微生物菌剂相搭配 有机肥与微生物菌剂搭配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具体如下: 一方面,有机质是微生物生存与繁殖的食物来源,当土壤中有充足的有机质时,微生物迅速的繁殖,在贫瘠土壤中,单纯补充微生物菌剂,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难以大量繁殖,效果有限。 另一方面,有机质是有益微生物的粮食,同时也是有害微生物的粮食,单纯给土壤补充有机肥,虽然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但同样存在风险,在土传病虫害较严重的土壤中,有害微生物占据上风,施入田间的有机肥可能会成为有害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粮食来源。所以,在有机肥中添加适量的微生物菌肥,提高有机肥中有益微生物的群体数量,并令其占据主导地位是有必要的。土传病虫害越厉害的土壤,相应微生物菌肥添加量需要更高。 (2)注意碳氮比(C/N) 当有机质碳氮比(C/N)为25时,微生物最易分解利用,同时,有机质分解也最为彻底。我们常用的农家肥或堆肥均很难能够满足这一碳氮比,施有机肥时,不妨将高碳氮比的有机肥原料搭配低碳氮比的有机肥原料一同腐熟发酵,这样更有利于有机肥的腐熟和微生物的繁殖。比如羊粪可以与玉米秸秆6:4混配。 除此之外,高碳氮比的有机肥原料腐熟发酵时,还可以选择添加适量的氮肥来进行调控,如玉米秸秆碳氮比(C/N)为41.3,每吨干秸秆中添加4公斤尿素即可将碳氮比(C/N)调整为25左右,或者添加12公斤复合肥(15-15-15)。 2、选择合适的灌溉施肥方式(滴灌施肥为例) (1)与大水漫灌相比,提高土壤通气性,减少土壤板结、盐渍化等,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2)按作物需求提供营养和水分,作物营养均衡,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3)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减少化肥的施用,缓解土壤酸化,降低部分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如根结线虫。